顯示具有 兩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兩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Open講 系列二-第一場「面對中國政治」線上收看!




今天是民進黨主辦的Open Studio Open講」面對中國系列的第一場對話會,主題是「面對中國政治」,由國際事務部主任劉世忠主持,與談學者為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寇健文、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副教授董立文、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陳明通,以及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檢視陳冲財經內閣成績單



    民進黨今(13)日由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邀集財經對策小組吳榮義召集人、中研院施俊吉研究員、中國部洪財隆主任,針對行政院11日提出的「經濟動能提升方案」,共同召開記者會。

    吳榮義召集人指出,要推升台灣經濟的動能,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國內的投資,在馬政府錯誤的傾中經濟政策下,台灣的資金繼續往中國跑,外國的資金卻不進來,造成台灣的固定資本形成已經連續四季衰退,台灣經濟的動能自然流失,在這次行政院的方案中,並沒有提出根本性的解決之道。他說,行政院方案中提到要積極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還說八年內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但是馬政府始終不敢承認,中國的反對是台灣無法與其他主要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最主要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之下,FTA或是TPP最後都只是流於口號治國畫大餅。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時事短評:經合會首次例會22日登場

背景:

兩岸經合會首次例會將於22日登場,此次會議將就工作小組分工、ECFA早收清單檢討與啟動 ECFA後續貨品、服務、爭端解決機制等後續協商進行討論,並針對已進入實質談判的投保協議,進行新一輪磋商。此外,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亦是重點之一。
台灣方面計畫成立六到七個工作小組,主要是四個協議的協商小組,以及原產地證明、智慧財產權保護與經濟合作等小組。

研析:

  1.  ECFA第11條賦予經合會之職權,為「包括但不限於」,完全是空白授權,而且已條列出的職權即可說是集行政(後續協議談判)、準司法仲裁(解決有關協議解釋、實施和適用的爭端)與準立法監督(監督並評估本協議的執行)三種角色於一身,超越「溝通平台」之角色,不但架空政府公權力,更有違憲之虞。
  2. 經合會之組成包含中國官員,中國可藉此對發揮實質影響力,形成國共共管台灣國內事務的架構與趨勢,對此必須小心防範,以免經合會成為憲政民主上的毒瘤。
  3. 為避免經合會侵犯立法權之爭議,經合會及工作小組所做的任何討論、決議,均不具有內國法效力,必須由我國立法或行政機關依照憲法程序另行制定法律或發布命令,才具有內國法效力。
  4. 經合會不得行使司法權:
          (1)經合會不得設立具有強制性之司法或仲裁機制。
          (2)投資爭端不應交由經合會處理:ECFA第10條第2款賦予經合會之爭端解決功能,
               應僅 限於兩 岸政府間關於ECFA協議之爭端。至於兩岸人民之間,或兩岸人民與對方
               政府間之爭端,非屬經合會得管轄事項。因此經濟部長施顏祥所說之投資爭端不排除
               由經合會處理是不恰當的說法。
          (3)經合會關於爭端解決所為之調解方案,須經行政院院會及立法院院會審議通過,且兩
               岸雙方均同意調解方案。

     5. 經合會不得取代行政機關之職權,不得指揮、監督公務員,不得對人民為任何之行政處
         分、不得締結行政契約、不得訂定法規命令、行政規則或職權命令、不得確定行政計畫、
         不得實施行政指導、不得處理陳情。

      6. 投資保障協議必須引進爭端解決的國際仲裁機制,才能確保台灣主權與台商利益。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面板晶圓登陸,台灣經濟掏空


一、 經濟命脈外移中國,台灣重傷


1.台灣經濟兩大火車頭:晶圓與面板是台灣兩兆雙星之核心產業,是台灣的經濟命脈,其中半導體產業每年平均投資額為兩千億、面板則為兩千五百億,等於民間投資的三分之一都是由這兩個產業來帶動。

2.開放登陸,科學園區全空:晶圓面板產業均相當仰賴群聚效應,因此,一旦12吋晶圓與大尺寸面板鬆綁登陸,將會造成整個上、中、 下游產業連根拔起,竹科、中科、南科將全部搬空,此情況比起傳統產業個別出走要嚴重許多。

3.討好中國不顧台灣:綜觀世界各國,少有國家會將主力產業輸出到敵對國家,但馬政府卻為了向中國示好,完全不顧台灣利益,令人不禁懷疑其背後動機。


二、 面板晶圓西進,資金人才就業機會外流

1.資金人才拱手讓人:投資半導體或面板廠均需要相當龐大的資金與高科技人才,例如一座12吋晶圓廠投資金額約800~1000億台幣,並可提供1200~1500人的就業機會。若貿然西進,台灣資金將大量流向中國,而台灣的高科技人才也會被迫遠離家鄉成為台勞,衍生出更多的社會問題。

2.失業惡化,白領變藍領:由於半導體等相關產業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若整個產業被連根拔起,將有一大群勞動力被迫失業,且受害的不僅是藍領勞工,白領階級也可能會失去工作,若再遇上不景氣,情況恐怕將比這波金融海嘯更加嚴重,甚至面臨長期失業的危機。

三、 缺乏管制與配套,中國將可輕易獲得台灣技術

1.龍頭產業需負社會責任:2002年民進黨政府擬定「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運用國家資源,在技術引進、資金、土地、免稅優惠、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協助,半導體與面板等產業才能有今天的規模。因此,這兩大產業不應僅考慮自身發展,更應思考其應盡之社會責任,衡量其出走之不良影響。

2.竊取他國技術是中國強項:中國利用各種方式盜取他國商業機密與專業技術早已屢見不鮮,除了近期Google遭到駭客入侵外,中國政府更透過要求裝設「綠壩」或申請認證等行政手段竊取商業機密,導致德國高科技業揚言考慮退出中國。一旦開放赴中投資,中國同樣會利用各種方式獲取台灣技術。

3.技術外移,台灣優勢不再:既然半導體等產業能有今天是全民努力奮鬥的成果,更應審慎行事;若在缺乏配套與適當管制的情形下開放登陸,中國即可完全不需學習成本,立即與台灣技術無縫接軌,不但不公平,且台灣將喪失競爭優勢,無法與中國競爭。

4.草率開放,後患無窮:2002年開放八吋晶圓登陸時,民進黨政府先經過產官學政策辯論,並提出「總量管制、技術領先」的兩大原則後才有條件開放。若馬政府在尚未經過社會充分討論,提出相關配套,並確保台灣技術至少領先兩個世代且量產下即貿然開放,將帶來嚴重的後果。

四、 搶占中國市場,無須當地生產

1.靠近終端消費市場非成功要素:馬政府宣稱,需早日西進,才能掌握市場先機,但事實並非如此。2000年中芯剛成立時,台灣晶圓代工業亟力要求政府開放,但十年之後,中芯產能和台積電相當,績效卻相差一大截,而中芯營收只有台積電的九分之一,晶圓產出量也只有台積電的六分之一,可見半導體生產是否要靠近終端消費市場,並非營運成功要素。

2.在台灣或中國生產並無差別:IC設計公司才是晶圓代工的客戶與市場。台積電前十大客戶中,九成是美國無晶圓的IC設計公司,且IC晶片體積小,航空運輸成本較低又沒關稅,在台灣或在中國生產,其實並無太大差別。若現階段開放12吋廠登陸,無異是幫助中國取得技術與人才,並加速聚落形成,對台灣將形成極為不利的競爭局面。

五、 倉促登陸,恐賠了夫人又折兵

1.台灣缺乏自有品牌才需仰賴中國市場:馬政府宣稱,由於日、韓面板大廠積極投入中國新世代面板廠的投資,台灣面板業若不開放赴中,將會喪失在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的優勢;但癥結點並不在此,韓國面板因為自有電視品牌加持,因此具有強大競爭優勢,而台灣卻缺乏強大品牌,所以才必須仰賴中國市場。

2.替中國代工僅是一時之計:台灣面板廠商赴中,也僅能替中國品牌代工,而中國目前亦積極發展面板業,等到中國技術成熟之時,恐怕台灣廠商連代工機會都無。因此,面板登陸絕不能短視近利,若過於草率,只會被中國牽著走,不但搶不到市場,技術也拱手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