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早收清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早收清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時事短評:經合會首次例會達成多項共識

背景:

  • 經合會首次例會,兩岸達成多項共識,但並未發表共同聲明,而是各自發表發對於協商內容的說明文件,以避免經合會產生具有簽署協議效力的功能。
  • 雙方同意設置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爭端解決、產業合作、海關合作等6個工作小組。
  • 雙方宣布啟動貨品貿易、服務貿易及爭端解決3項協議之協商,並由經合會之貨品貿易、服務貿易及爭端解決等3個工作小組,全面推動各項議題之後續協商工作。

研析:

一、    迴避國會監督:
  1. 經合會達成成立6個工作小組之重要共識,卻未發表共同聲明或簽署正式協議,以此迴避國會監督。
  2. 兩岸去年公布之特殊原產地規則,工具機訂有落日條款,要求2014年起必須是兩岸所產製。此規則亦是以不簽署協議之方式來迴避國會監督。
  3. ECFA後續協商都交由經合會成立之工作小組進行協商,但經合會對工作小組之規劃也是空白授權,迴避國會監督。
  4. 從上述各點都可以發現政府完全迴避國會監督,其作法與先前交通部隱匿兩岸航權修約如出一轍,要求行政機關對此應立即提出說明。
二、    應以投資保障協議為先:投保協議對台商之重要性應高於後續四項協議,應簽署完成後
           再進行四項協議協商,但此次會議僅將其列為第七次江陳會之優先議題,卻沒有簽署時
           程表。

三、    未檢討早收清單的利用率偏低等問題:早收清單的利用率偏低,僅有10%,而最重要的
           原因可能是原產地標準訂得過高,以致大多數台灣廠商無法適用,且工具機之特殊原產
           地規則亦增訂落日條款,經合會對此卻完全沒有進行檢討。

四、    ECFA沒有提高外商投資的效果:自2010年9月ECFA生效之後,2010年9月至12月為
           止,我國對中投資金額增加46%,但同期間僑外來台投資總金額卻較前一年同期衰退了
           15%。顯見ECFA並未達到政府原先宣稱可提高外商來台投資的效果。

五、    福斯汽車取消來台投資計劃充份突顯第一批早收清單項目不切實際未見檢討。福斯汽車
           取消來台投資計劃原因之一在於早收清單未含整車輸出,除此之外我國原來力爭之面板
           業未納入早收清單,金融業以及石化業開放之項目均有限,突顯中國所謂”讓利”是口惠
           實不至,對增強我產業競爭力毫無幫助。相反的,中國國台辦經濟局局長大肆宣傳
           ECFA給予農產品十八項免稅優惠是照顧我”三中族群”,馬總統接受華郵訪問竟然也呼
           應此說法,至此已讓ECFA淪為中國對台政策的宣傳工具,然而經合會竟然對此未見檢
           討。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ECFA台灣早損清單分析

附件一:ECFA台灣早損清單分析表格
附件二:兩岸經濟協議(ECFA)文本暨附件(經濟部)

1.    清單中約一半的項目,進口金額在所有進口國家中排名第一:ECFA台灣對中國降稅的早收清單總共267項(海關稅則HS8位碼),其中有130項產品,中國在所有進口國家中排名第一,進一步降稅後,將更具競爭優勢。

2.    清單中有六項目前列為對中禁止進口產品,將進一步給予解禁並降稅:分別為「多股(合股)或粗股精梳棉紗,單股紗支數在83.33分德士以下(公制支數超過120支)者」、「棉製其他緯線圈絨梭織物」、「以合成有機顏料為基料之調製品」、「用作螢光增亮劑之合成有機產品」、「合成纖維棉製縫紉線,不論是否供零售用者」、「其他用聚氯乙烯浸漬、塗佈、被覆或黏合之棉紡織物,但第5902節所列者除外」;另有「尼龍或其他聚醯胺高強力紗製之輪胎簾布」、「電視攝影機」、「其他電動機,輸出未超過37.5瓦者」三項目前系列為對中國限制進口之貨品。

3.    清單項目以「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最多:267項產品(HS8位碼)對應63個行業(細分類),早損項目較多的行業主要是「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42項)、「合成樹脂及塑膠製造業」(16項)、「其他化學製品製造業」(15項)、「泵、壓縮機、活栓及活閥製造業」(14項)、「機車零件製造業」(13項)。

4.    早損清單的相關行業以「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一兆三千億元)的產值最高:後面依序為「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6,285億元)、「合成樹脂及塑膠製造業」(5,249億元)、「汽車零件製造業」(2,058億元)。惟「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及「汽車零件製造業」只分別列入3項及1項早損產品。

5.    早損清單的相關行業以「汽車零件製造業」(75,365人)的從業員工最高:後面依序為「金屬手工具製造業」(40.596人)、「發電、輸電、配電機械製造業」(36,248人)、「合成樹脂及塑膠製造業」(32,648人)。惟「汽車零件製造業」只列入1項早損產品。

6.    受到早損清單衝擊的族群集中在中小企業:涉及早損清單的相關行業,平均雇用員工人數為16人,加上中小企業業務有七成比例是做內銷市場,將成為早損清單的主要受害族群。

7.    早損清單行業的區域分布狀況:北部有針織布業、印染整理業、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合成樹脂及塑膠業等,主要集中在台北縣;中部有人造纖維紡紗業、輪胎製造業、機械傳動設備製造業等,主要集中在台中縣、彰化縣;南有機車零件製造業、眼鏡製造業、產業用機械設備維修及安裝業,主要集中在台南縣、高雄縣。

8.    早收與早損清單的行業有大量的重疊:意謂同一個行業同時存在早收及早損的產品項目,這些產品項目的多寡影響該行業最後的利弊結果,尚必須配合實際與業界訪談資料作進一步佐證。

ECFA早收(損)清單謊言八:環保救國攏是假?

謊言八:馬英九說,要以「環保救國」等六國論,打造台灣未來黃金十年。

真相是:CECA早收清單變相幫中國節能減碳,把汙染留在台灣。


事實上, 這一次早收清單中出現,中國已經不鼓勵的高耗能、高汙染產業,台灣卻把它列入早收清單之中,包括鋼鐵、水泥與金屬製品,等於是把汙染與二氧化碳留在台灣。

馬政府對外宣稱在2016至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降至2008年水準,但是依中經院的研究報告,ECFA受益的產業主要是石化、鋼鐵、紡織等高耗能、高CO2排放產業,產值將增加8%至14%的水準,與政府節能減碳的綠能政策完全背道而馳。

再者,ECFA生效之後,石塑化業產量及用水量勢必大增,以六輕用水為例,每天超過四十萬噸來自集集攔河政府補助的工業用水,在ECFA生效之後,產量增加急需用水,勢必與農民爭水,結果必然重創週遭農業,更加速地層下陷

ECFA早收(損)清單謊言七:台灣對中國開放的服務業早損項目已超過百項

謊言七:馬政府說,服務業早收(損)清單,中國開放11項,台灣只開放九項。

真相是:台灣對中國開放的服務業早損項目已超過百項。


 事實上,在簽署ECFA之前,台灣早已經透過《大陸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行政命令,用切割處理的方式對中國開放百餘項服務業以及來台投資項目,也就是說,台灣服務業的早損清單早已超過百餘項,馬政府卻事前放棄台灣談判的籌碼,用暗渡陳倉的方式,讓國人誤以為早損清單僅有九項。

    其中,中國要求台灣開放的服務業第一項就是「研發服務業」,令人懷疑其目的,是否要藉此管道竊取、移轉或吸收台灣的研發技術與人才。「研發服務業」對台灣影響層面深遠,包括資策會、工研院、中衛發展中心,甚至中經院、台經院都是研發服務業。以工研院為例,不但是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更是孕育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溫床。

    而「經紀商服務業」的模糊地帶很大,只要是從事有形商品買賣、居間有收費的行業,除另有規定,都納入其中,可預期未來中資服務業申請來台,這部份將最多、也最難審查,將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再者,隨著服務業的開放,眾所皆知對岸國籍的董監事、高階經理、技術主管人員等白領,早就被允許進入台灣,ECFA生效後將進一步擴大,嚴重衝擊台灣白領階級的就業市場,馬政府不應該如此魚目混珠。

ECFA早收(損)清單質疑五:馬政府只講早收,不講早損

質疑五:馬政府說,台灣列入早收清單的539項產品,可使2.3萬家中小企業直接受惠,並「估算」這些企業一年出口到中國的金額達27.7億美元,僱用42.6萬勞工。

真相是:馬政府在玩數字遊戲,只講早收,不講早損。


首先,「2.3萬家中小企業直接受惠」的計算基礎為何?既使我們假設此一數字為真,但這些企業現在出口中國的金額及雇用勞工數,並非全部皆與早收清單的項目有關。這種描述方式顯然刻意放大ECFA的利益,讓人以為27.7億美元及42.6萬勞工,都是早收清單創造出來的利益。

負責任的政府不應該只談「早收清單」,也應該要分析「早損清單」,應該要同時告訴人民,「早損清單」受害的企業有多少家?這些企業每年內銷市場的金額有多少?雇用勞工有多少?根據計算,早損清單267項產品,共涉及63個行業,這些行業中共有5.3萬家企業,雇用了87萬勞工。當然這些企業與勞工並非全部與早損清單的項目直接相關,必須視企業生產項目而定,但政府為何遲遲不告訴人民,這其中有多少企業和勞工會受害?可能造成多少關廠歇業和失業人口?如果沒有這樣的分析,政府如何知道950億的輔導補償要用在何處?

ECFA早收(損)清單謊言四:中國產品假限制,真放行?

謊言四:馬英九說,ECFA早收清單具有庶民色彩,不論是中小企業、農漁業、或縣市都可以找到利基項目。
真相是:中小企業才是早損清單的主要受害族群,早損企業遍佈台灣各縣市,馬政府要照顧中小企業的說法完全淪為空談。

事實上,受到早損清單衝擊的族群更是集中在中小企業。ECFA對台灣的衝擊,主要在於將開放更多的低價中國商品進入國內市場,而中小企業的銷售值比例,內銷值佔84.28%,出口值只佔15.72%,中小企業業務超過八成集中在台灣內銷市場,並僱用76.58%的就業人口,這些企業及員工才是早損清單的主要受害族群。

台灣對中國降稅的早損清單的267項中,其中有130項產品,中國進口台灣的金額是台灣所有進口國家中排名第一,這些產品都是中國出口金額高的強項商品,而且有許多是最終產品,例如體育用品、玩具、文具、清潔用品等,這些產品獲得進一步降稅後,對做內銷的中小企業衝擊將更大。

同樣地,早損清單的行業遍佈台灣各縣市:

北部(台北縣、桃園縣):事務機械設備製造業、玩具製造業、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等;

中部(台中縣、彰化縣):人造纖維紡紗業、輪胎製造業、金屬手工具製造業等;

南部(台南縣):有機車零件製造業、眼鏡製造業。

ECFA早收(損)清單質疑三:中國產品假限制,真放行?

質疑三:魔鬼藏在細節裡。

真相是:原本禁止或限制中國進口的產品已經開始夾帶放行了。


事實上,這一次早損清單中有六項目前列為對中國禁止進口產品(「多股(合股)或粗股精梳棉紗,單股紗支數在83.33分德士以下(公制支數超過120支)者」、「棉製其他緯線圈絨梭織物」、「以合成有機顏料為基料之調製品」、「用作螢光增亮劑之合成有機產品」、「合成纖維棉製縫紉線,不論是否供零售用者」、「其他用聚氯乙烯浸漬、塗佈、被覆或黏合之棉紡織物,但第5902節所列者除外」)。

另外還有三項是列為對中國限制進口之貨品(「尼龍或其他聚醯胺高強力紗製之輪胎簾布」、「電視攝影機」、「其他電動機,輸出未超過37.5瓦者」)。ECFA生效後,這些原本列入敏感的產業都將馬上給予解禁並降稅。

ECFA早收(損)清單謊言二:「該要的沒要到,該守的沒守住」

謊言二:吳敦義說,ECFA早收清單如此漂亮,超出各方預期。

真相是:馬政府是「該要的沒要到,該守的沒守住」。


 事實上,多數台灣重要產業的主力產品並未納入早收清單。包括:

1.    機械產業的「綜合加工中心機」未列入,其規模佔機械業外銷中國金額的一半。

2.    石化業的ABS、PPC、PE、PTA及化纖原料都沒列入,列入清單的項目僅佔銷去中國的三成。(自由時報:石化公會總幹事謝俊雄痛批,銷往中國最大量的五大泛用塑膠、三大合成纖維原料都沒有納入,有些項目是在湊數。)

3.    金融服務業的早收優惠僅爭取到銀行准入的條件放寬,但我國的保險及證券業強項,期待卻落空。

而納入早收清單的項目,有許多項目是灌水。包括:
1.    成本高即使零關稅也沒有價格競爭力的產品(如:多數農產品)
2.    台灣企業已在中國設廠生產且產值相當高的項目(如:汽車零組件)
3.    中國已經生產過剩的項目(如:水泥)
4.    基本上是外商生產的項目(如:LCD玻璃)
5.    氯乙烯進口關稅已降到一%,但清單上還寫五.五%,丙烯早降到○.五%,清單仍列二%。

    馬政府宣稱早收清單獲得重大成就,但是539項早收清單當中,有27個項目中國2009年進口少於100萬美元,另高達81個項目,中國自台灣的進口金額是少於20萬美元,明顯是在美化數字,而未來台灣國內市場卻被迫進一步開放,對國內生產與就業的影響將難以預期。

ECFA早收(損)清單謊言一:ECFA有助提升產業競爭力!?

謊言一:馬英九說,簽ECFA有助於提昇台灣產業競爭力。

真相是:從早收(損)清單中看不到台灣產業長期發展的戰略與目標。


事實上,列入台灣早收清單中的項目大多是中上游產品,沒有看到一般的最終產品,顯示馬政府在ECFA談判上沒有具體的產業長期發展戰略及政策方向,仍沿習過去的三角貿易舊思維,並沒有積極性的突圍,或藉此扶持有潛力的新興產業。例如整體汽車項目,涉及系統及電子高科技的應用,可以帶動周邊很多產業的發展,我方卻爭取不到,也直接影響到國際汽車大廠福斯汽車來台投資設廠的意願。

反觀中國對於未來要發展的重點產業,如面板、汽車、石化(聚乙烯、聚氯乙烯),仍然採取關稅保護,並未因ECFA而退讓,一方面逼迫台灣企業到中國投資設廠,以建立中國自己的產業聚落;另方面則積極發展進口替代策略。台灣若因ECFA的關稅減讓更加依賴中國市場,而影響國內生產資源的分配,到時候一旦台灣的產品遭中國競爭取代,恐怕更重創台灣的經濟。
 
早收清單是誘導台灣靠向中國的蜜糖,早收清單項目越多,代表短多長空的力量越大。早收的優惠將吸引台灣更多的資源投入這些產業,讓台灣的經貿更依賴中國,這樣的談判結果乃短多長空,對台灣未來產業的發展不利。
 
部分石化業及工具機業者未列入早收清單的反應,有業者說是「死的晚變死得早」,表示ECFA頂多是救急而已;有業者說「無法列進去,只好靠自己繼續努力升級、開拓歐美市場」,表示ECFA的早收反而是降低了企業向上升級、削弱開拓全球市場的動力,無助於台灣產業長期競爭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