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能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能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民進黨反核大事記

   
民進黨自創黨以來即堅持「非核家園」的理念,並將此精神落實至黨綱中,主張「反對新設核能發電機組,積極開發替代能源,限期關閉現有核電廠」,並朝此方向努力。

1994年及1996年,尤清縣長與陳水扁市長分別在台北縣與台北市舉辦核四公投。而民進黨立院黨團除嚴審核四預算外,同時推動公投法之立法,期望藉由公投達到廢核四之目的。

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曾宣布停建核四,但大法官會議做出釋字520號解釋,要求行政院補正程序。後經行政院與立法院協商,達成核四復工協議,行政院隨後宣佈核四復工。即便如此,民進黨團仍於2003年提出「非核家園」提案,可惜遭國親封殺。但仍就核四的公安與預算等嚴厲監督。

2011年3月11日,日本強震引發福島核電廠危機,民進黨團立即要求核四應立即停工進行總體檢,並於委員會通過「核四廠馬上暫時停工,將防震係數提高到9級地震的等級;核一、核二和核三廠進行總體檢」之提案。福島核能災變引起各國對核電安全之疑慮,民進黨認為全民應深思對核能的態度,更應藉此機會,落實「非核家園」的理念。




日期
內容
1986.11.10
民進黨黨綱提出「反對新設核能發電機組,積極開發替代能源,限期關閉現有核電廠」。
1994.05.23
中央民代組成「民進黨國會觀察團」赴貢寮鄉觀察及聲援「核四廠興建住民投票」。
1994.05.23
立院黨團封殺核四預算,並且決定會期完成公民投票法立法工作。
1994.07.12
立法院審查核四預算,民進黨立院黨團強烈表達反對興建核四的立場。
1994.11.27
台北縣政府(尤清)舉辦全縣核四公投。
1996.03.23
陳水扁市長於台北市舉行核四公投,投票率為58%,其中反核佔53%,擁核佔46%。
1996.05.24
500位反核人士靜坐於立法院前,立法院院會以76票比24票通過民進黨委員張俊宏等所提「廢止所有核電廠興建計畫」案。
1996.10.15
為反對國民黨在立法院強行通過核四覆議案,中央黨部動員所有黨公職人員發動靜坐抗議,號召全民投入反核運動。
1999.03.18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發核四建照,中央黨部發表「譴責原能會核發核四建照」聲明,並動員全黨參與328反核大遊行。
1999.03.28
環保團體舉辦反核大遊行,民進黨中常會通過支持並動員參與,由林義雄主席擔任總領隊,發表「台灣承受不起任何一次的核能災變!」聲明。
2000.03.07
總統候選人陳水扁簽署承諾書「立即終止核四廠興建,將核四廠區包含鹽寮灣,變更為台灣歷史文化和生物科學園區,以替世世代代子孫保留東北角海域自然資源為先」。
2000.06.12
立院黨團「廢止核四因應小組」公布「廢止核四評估報告」,建議將核四計畫改為天然氣發電廠。
2000.09.20
民進黨中常會發表「尊重專業判斷,迎接綠色能源」聲明,指出不建核四,台灣也不會缺電。
2000.10.27
行政院宣布核四停建。
2001.01.15
大法官會議做出520號解釋,認為行政院應補正程序,向立院報告。若立院反對,則應由政院和立院朝野黨團協商解決方案。
2001.02.13
因民進黨立法院席次未過半,行政院長張俊雄與立法院長王金平簽署核四復工協議書,達成核四復工協議。
2001.02.14
行政院宣布核四復工。
2001.02.18
民進黨「全面執政規劃小組」通過「反核四新政綱」,並作為民進黨年底立委選戰的共同政見之一。
2003.06.27
陳水扁總統宣示將在任內完成核四公投,完成非核家園的目的。
2003.12.30
民進黨團所提「非核家園」提案,在立法院程序委員會被國親聯手封殺。
2006.04.27
民進黨團表示,民進黨追求非核家園的信念不變,但在立院劣勢下,無法停建核四,執政黨及團隊將嚴格把關所有核四復工後的預算執行情形。
2009.04.14
民進黨發表聲明,譴責馬政府堅持擴張核電、增設機組,不惜綁架「全國能源會議」,推翻「非核家園」的全民共識。
2011.03.14
在民進黨立委的要求下,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通過臨時提案,要求施工中的核四廠馬上暫時停工,將防震係數提高到九級地震的等級,並且對核一、核二和核三廠進行總體檢。
2011.03.17
民進黨公佈民調指出,37.2%對台灣核能發電廠管理有信心、50.6%沒信心;76.5%認為核四廠應停工體檢、18.6%認為不需停工。
2011.03~04
蔡英文主席提出「2025非核家園」計畫,希望透過尋找替代能源、提昇發電效率、節約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等,來讓台灣在2025年不必再依賴核能發電;總統初選參選人蘇貞昌前院長也重申非核家園的理念,將會更嚴格評量核電廠,並以「條件成就」而不是「期限到來」來考量是否停止運轉。許信良前主席則主張讓專家評估核四的存廢;若真的要讓核電繼續,就應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想法,做現在科技所能達成的最高度預防。
2011.04.16
立委柯建銘等人提案,台灣現行規定5公里的核事故撤離範圍不夠,應擴增到20公里。
(2011.04.16)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台灣管理學會-台灣新能源產業之困境與對策研討會』 蔡主席致詞稿

政策會2009.09.06

游主席、王院長、在場貴賓、各位學者專家、媒體女士先生:

大家早安。非常榮幸接受台灣管理學會的邀請,來參加「台灣新能源產業之困境與對策研討會」,一起來關注台灣未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今天令我非常感動的一個地方在於,當大家的焦點都只關注在眼前的政治議題時,還有像一群專家學者和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政務官們,把眼光和心力放在台灣的能源產業議題上。這樣的理性和熱情,正是台灣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當前國際的能源與環境的議題,有兩大重要趨勢。第一就是能源需求的倍增與價格飆漲。國際能源的供給,由於開採成本逐漸上升,加上區域政治不穩定,無法與龐大的需求同步增加,產生的預期心理造成價格全面上揚。去年的金融海嘯雖然使得能源需求稍緩,但根據美國的分析,全球能源需求從現在到2020年還會增加約1/3,展望未來十到十五年,能源需求與價格急遽波動將會日益頻繁。這不但將導致民生物資價格連動上漲,更會壓抑投資與整體經濟成長。

第二個趨勢,是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長期以來,石化燃料的使用,製造了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地球逐年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空前嚴重的天然災害,不但造成經濟的損失,更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我們才剛經歷過的莫拉克颱風,讓台灣南部在一日之內降下了一整年的雨量,這種大自然的無常變化,在未來恐怕都不會罕見。根據研究預測,全球暖化導致嚴重的風災及乾旱,到2080年時,將有11億到32億人受到缺水的威脅,2億人到6億人面臨饑饉之苦,沿岸地區頻繁發生的水災,每年也會增加2百萬到7百萬名難民。此外,熱帶性疾病散播傳染的速度將因此加快,地球生物的多樣性更將會受到莫大的衝擊。

面對這兩個全球重大趨勢,如何有效合理地達成減碳目標、並促進能源產業的永續發展,已經是我國能源政策的當務之急。但遺憾的是,馬政府上台以來,雖然將「節能節碳、環保永續」作為口號,行政院也提出「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但這其中最重要的內涵,竟是將核能發電列為潔淨無碳能源,堅持擴張核電、增設機組,並在「全國能源會議」操作出支持核電的結論,枉顧「非核家園」的全民共識。我們除了要對此提出最強烈的譴責外,更深感推動台灣潔淨新能源發展的責任,在野力量可說是責無旁貸。

台灣當前的能源問題,包括「能源供給安全持續惡化」、「二氧化碳排放過高」、及「對能源與環境的重視度不足」三大面向。在「能源供給安全持續惡化」方面,台灣自產能源缺乏,99%的能源仰賴進口,對於中東石油的依存度,更由1997年的59%提高到目前的84%。另一方面因為能源價格的上升,也導致台灣油電成本與價格的攀升。政府雖有提高低碳能源發電比例的認知,但又引發大幅增加核能使用比例的疑慮,為環境永續製造更多不安的因素。

在「二氧化碳排放過高」方面,2007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為每人平均11.71公噸,總排放量佔全球的百分之一,不但是世界排名第22名的國家,更是全球平均的三倍之多。種種數據顯示,台灣還沒有善盡身為地球村一份子的責任。

在「對能源與環境的重視度不足」方面,我們認為政府至今,仍無法提出具有國家高度的能源政策與執行方案。一方面或許是主管能源政策的能源局,只是經濟部下面的一個三級機關,另一方面,政府資源也沒有充分的投入。政府目前雖然推出規模5,000億元的擴大公共建設方案,希望以LED與太陽能產業為主,推廣台灣綠色能源產業,但並無完善的能源策略路徑規劃,對如何解決高耗能與高污染的環境問題,也未提出對策。另外,相關產業規劃仍依循過去大量製造與出口導向,無助於產業升級與環境改善。國家政策的表現,可說是見樹不見林。

但反觀各國,我們看到許多國家為了擺脫當前的能源困境,已經以魄力和決心跨出了第一步。以美國為例,歐巴馬政府推出了近8,000億美元的「綠色經濟復興計畫」,顯著增加潔淨能源研發和應用的投資。今年1月歐盟委員會提出總額35億歐元的能源投資計畫,以減少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與台灣情況相近的韓國,近期也制定了「綠色增長國家策略及五年計畫」,預計於2009年至2013年,在能源環境相關產業投資超過800億美元,爭取在2020年底前躋身全球七大「綠色大國」之列。綜觀他國的雄心,實在值得當前執政者的深思與警惕。

面對競爭激烈之能源市場與綠色環境考量,台灣亟須揚棄舊觀念,走出能源與環境分治對立的政策。未來的新典範,是「綠色成長 (Green Growth)」,也就是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這將是本世紀新的經濟成長引擎。面對各先進國對於綠色成長的積極佈局,台灣必須儘速評估自身優勢與劣勢,配合新能源與環境政策實施的「推力」、與未來綠色市場需求的「拉力」,以最快速度找到台灣在綠色世紀的關鍵位置。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主辦單位台灣管理學會,竭盡心力地舉辦今天這場盛會。台管會自游前主席創會以來,一直是產、官、學界建言與交流的平台,除了幫政府與民間業者整合觀念、溝通政策,同時還兼顧中南部地方產業的發展,戮力協助他們找尋產業利基。在過去民進黨執政八年裡,台管會提供了政府諸多建設性的意見;如今游前主席再度回任理事長,帶領台灣管理學會持續茁壯,本人要致上最深的欽佩之意。

再次先預祝這次大會圓滿成功,並期勉台灣管理學會繼續扮演台灣產業向上發展的關鍵力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