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經區是毒藥披糖衣 (蔡培慧)
2013年11月28日
蘋果日報專欄
台灣最近很熱鬧,中國特使來台灣視察,六大工商團體也拜訪國會議長。其所圖者,不外是要台灣經濟更開放、更自由。彷彿台灣的經濟困局是因閉鎖而起。
台灣半世紀以來的高速發展奇蹟,近20年來,與老牌資本主義西歐國家相似,都陷入了發展瓶頸,產業利潤趨薄、實質工資下滑,台灣民眾普遍陷入了「悶經濟」情緒,盼政府提出藥方,改善產業結構,以正當手段發展產業與促進分配,帶領社會走出牢籠。無奈只盼到盲目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以開放、優惠而非創新、轉型為政策目標,只有租稅歸零的自由、勞動成本降低的自由、劃設特區的自由,更取消營利事業所得稅等重新分配機制,不但不能解決經濟發展困境,只讓貧富差距更懸殊、庶民消費力持續滑落,經濟將更趨黯淡,社會也將動盪不安。
以我長期關心的台灣農業為例,自經區對農產加工品的政策方針,不啻直接將台灣品牌、台灣農村送上斷頭台。根據現行自經區條例規定,農工原料及貨品輸入免徵關稅、營業稅和貨物稅,經加工外銷100%免稅、內銷10%免徵營業稅,不但目前屬於管制項目的中國830項農產品原料可流入,未列管制的各國農產品,也將因自經區的零關稅方針,進口數量大增。
外國低價農產攻台
來自全世界低價、品質堪慮的農產品材料,將大幅取代台灣本地農產原料,使農業部門一年產值將會減少近兩千億元。不但與近年來地產地銷、增加糧食自給率的國際潮流背道而馳,更讓台灣近年略有成績的農業復興運動化為泡影。
更有甚者,以出賣「台灣製造」為方針的產業政策,將嚴重斲傷「台灣茶」、「台灣水果」等品牌信用。試問,消費者發現「台灣茶」產地來自越南、中國,是否還會再相信這個詐欺品牌?國家帶頭當詐騙集團,正是目前自經區農業政策的寫照。
經商牟利當以誠為本,就算病態的自由能換來短期經濟成長、使個別企業獲利,也將因條例草案中第37條:「外國營利事業委託示範事業於區內從事貨物儲存或簡易加工,並將該外國營利事業之貨物交付國內、外客戶完成銷售者,其所得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全面減稅條款,無法形成經濟發展再分配的效果。國內外各類資本在自經區內享盡便宜的地租、水電、勞力,卻完全不回饋台灣分毫,掏空台灣稅基,終致影響公共服務的品質,大部分民眾將日趨艱難貧困。
過去,50、60年代的加工出口特區,之所以能在當年特殊的政治經濟條件下,以「特區」帶動經濟發展,關鍵在其中限制外資比率、強制僱用本勞、學習外資的技術與組織管理,促進經濟轉型。今日台灣已達到開發中國家水準,貿然再懷舊行「特區經濟」,以各式優惠、取消租稅、犧牲農業等不公不義的方式,吸引以低價競爭為尚的懶惰企業進駐,無疑是一劑殺雞取卵、飲鴆止渴的藥方。
由悶經濟到死經濟,自由經濟示範區正是一劑披著糖衣的政策毒藥。事實上,目前已是開放市場的台灣需要的是以產業技術為主、以民生需求為重的實業,而不是盲目的自由放任。
台灣農村陣線祕書長、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