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Open講 系列二-第三場「面對中國經濟」線上收看!


民進黨舉辦的Open Studio論壇「面對中國」系列研討會,今(25)日進入第三場,主題為「面對中國經濟」,探討近期中國的經濟問題。主持人為新台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與談人包括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童振源、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陶儀芬,及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研究所副教授范錦明。

吳榮義董事長在開場介紹時表示,台灣經濟過於依賴中國,中國景氣變差,對台灣就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況且中國內部的問題叢生,例如2008年 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推出的刺激政策,到現在後遺症還很嚴重;又例如富士康的山西太原廠昨天發生暴動,這個事件顯示台商在中國的經營環境惡化,勞資關係緊 張,而這背後是中國工資快速提高,而台商代工廠如鴻海的利潤則不斷被壓縮,連「毛三到四」都不可得。瞭解中國的經濟狀況,對於台灣自身是極為重要。

洪財隆主任先探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總體經濟狀況。他認為中國經濟從外面看來似乎是光鮮亮麗,但其內部有所得分配、區域發展等各式的失衡問題。中國的經濟是 以「扭曲」的方式發展,像對產業大量補貼,其目標是要「趕超」已開發國家,但問題是當扭曲過度時,是否會無法承受而摧折?從近期的總體數據看來,成長力道 已減弱,但這是景氣循環的週期性(短期)問題,還是經濟再平衡的結構性(長期)問題?從內需在「調結構」上,即消費與投資相對比例仍無改善來看,此波經濟 趨緩應該是景氣循環問題。此外對台灣而言,要看中國經濟趨緩的效應,IMF最近的報告即估計,如果中國軟著陸,台灣經濟成長率減半;如果硬著陸,則台灣成長近於零,後果十分嚴重。

童振源教授則探討在中共十八大之前的經濟情勢與政府對策。胡錦濤最近在APEC上 的談話指出,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與不可持續的矛盾與問題仍然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明顯,中國將在著力擴內需,同時要保增長及穩物價。這是顯示出 「保增長」與「調結構」二者需兼顧的壓力。中國降低對出口與投資的政策支持,即是要進行結構調整,但目前結果仍落後於規劃目標。對於近期經濟趨緩,中國仍有餘裕刺激景氣:對美國及新興市場出口成長仍高、通膨壓力減輕、就業情勢穩定,以及在貨幣、財政政策與基礎設施建設等都留有施展的空間。「保增長」雖然是 十八大接班的必要條件,但過於強調又會與「調結構」的目標衝突,因此十八前擴大內需的力道不會太強。

陶儀芬教授則對於所謂的「中國崩潰論」提出否定的論點,她認為中國至少在短期之內,有能力進行自我調整。有三個問題值得注意:一、出口衰退是否會造成硬著陸?答案是不會,因為官方會以提高投資來代替。二、2008年的政策刺激是否會造成金融危機?不會,因為中國外債極低,且銀行體系處於高度管制,雖不公平也無效率,但很穩定。三、中國過度依靠出口與投資是否是因內需市場一直發展不起來?不一定,因為消費其實有成長,但投資與GDP成長更快,這在經濟放緩後應將有所改善。再者,若加入對「灰色經濟」的估計,其實消費佔GDP比例可能高達50%。對於中國調內需的努力,必須以金融自由化與提高社會福利支出來提高收入,才能提高消費支出。

范錦明教授關注中國的轉型問題。他認為中國以往的發展模式,是靠靠總和需求的拉昇來帶動經濟成長。但連帶的負面效果是物價嚴重上漲,影響中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安定。中國未來希望轉變成靠總和供給推動的經濟成長模式,即以產業升級與創新為發展的驅動力,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其重要之一部分。然而既有的以 市場換技術模式已不可行,因為現在的市場環境已大不相同,人才的培養更為重要。人才與創新需要思想的解放,而這和教育體制改善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制度環境 不可分割。      

吳董事長在結語中表示,中國到現在仍為專制國家,台商在當地面臨的經營條件如土地使用及勞動條件等變化很快,而且需要動用特權與關係。中國總理溫家寶、經濟學家吳敬璉,及世界銀行與中國國務院合寫的《中國2030》報告,都警告中國發展的嚴重結構性問題,但這些問題的解決最終都需要政治自由與民主化的配合才能奏效。中國未來的走向、變化是否能順利,是我們應密切觀察的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