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有感經濟 - 振產業‧強地方‧顧家庭‧助青年 - 民主進步黨對當前經濟的看法和主張







































        當前台灣經濟面臨國內外險峻挑戰,各項經濟指標愈顯惡化,經濟表現在亞洲國家中墊底,民眾看壞未來,對台灣經濟發展悲觀;企業投資不前,對政府失去信心。凡此,都需要政府積極作為,有效應對危機,以挽回人民信心,以救台灣經濟。
        但相較鄰近各國的積極作為,行政院這半年來,還停留在開會、作文的階段,把一些本來就在執行或重複的計畫包裝成新的振興經濟口號,內容龐雜,主題零碎,一是看不到提振當前經濟的具體作法,二是看不到施政的優先順序,三是看不到對受衝擊的企業和人民的支援措施,也因此,行政院的「經濟動能提升方案」被各界批評是一套大而無當、嚴重缺乏危機和現實感的計畫。
        民主進步黨認為,當前台灣經濟惡化,固然有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以及自身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但最大的關鍵,就出在政府的施政效能以及危機應對能力上,一個對經濟現實和民生困苦無感的執政團隊,當然會提出企業和人民無感的救經濟方案,如果不及時導正,不但徒然浪費政府資源,更無法有效對治當前經濟問題。
        民主進步黨認為,針對當前經濟問題,在國家有限資源下,宜設定清楚的施政優先順序,針對最迫切問題,對症下藥,鑑此,我們提出有感經濟對策,透過「振產業」、「強地方」、「顧家庭」、「助青年」四大具體行動措施,以因應當前民生及經濟困境,以協助企業和人民度過經濟寒冬。
壹:振產業
維繫台灣經濟成長及就業機會的創造,產業實力扮演關鍵的角色。早期台灣依靠先進國家開放市場,快速發展勞力密集產業,使得出口、就業和工資都快速增加,但其後中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加入國際競爭,取代四小龍的出口地位,造成大量對外投資和產業外流,出口成長和經濟成長率下降,工資長期停滯,失業率上升,所得分配也因此惡化。 
過去台灣在產業政策上,是以利潤為導向,因此有施振榮董事長提出的「微笑曲線」,曲線從左到右,分別代表產品生命週期的三個階段:研發,製造,以及品牌;這種思考模式認為,一家企業如果從事研發或創立品牌,其利潤很高,如果侷限於製造,則其利潤很微薄。
從企業家的觀點,微笑曲線很重要,因為沒有利潤,企業家就無法累積財富。但是從國家的角度而言,政府的責任是提供人民充分的就業機會,因此,如果將「利潤」改成「就業」,則政府應鼓勵能增加就業機會的產業,若將這項關係畫成圖形,便出現一條兩邊往下垂,中間隆起的曲線,看起來就像一座大肚山,稱為「大肚山曲線」。(如上圖)
如何振興經濟?其實,重點已經浮現:台灣應該站在大肚山曲線的中點,努力提高製造業的附加價值。因為製造業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的附加價值,GDP就能成長一個百分點以上。現因製造業的附加價值低,所以提高它的附加價值比較容易。
提高製造業的附加價值,就是增加製成品的「台灣成分」。台灣的製造能力極強,無論在製程、供應鏈、品管或格局上都具備全球競爭力。今後如果能夠多增加一點製程投資,同時多增加一點市場參與,就能夠有效增加附加價值。政府更應該全面關照鐵皮屋裡的工廠、公寓裡的貿易商,因為發展經濟要全面普及,如果僅重視精英企業,不看重普羅廠商,開口「研發」,閉口「品牌」,視「製造」如敝屣,則台灣的經濟將會淪為「貴族經濟」,永遠告別「庶民經濟」。
近來美國一再主張『再工業化』,提倡「委內代工」的「內包」(insourcing)生產就是要把生產活動及就業機會留在美國,與上述的『大肚山曲線』,都是同樣的產業策略。
因此,我們主張:

一、提高製造業的附加價值:
        企業家重視研發、品牌,從「微笑曲線」思考,這是正常現象,但政府應該從「大肚山曲線」思考,以提高國家的整體產值,並增加人民的就業機會。大肚山位在台灣中部,周遭聚集許多製造業,從中科的高科技大廠到鐵皮屋裡的小工廠,就是創造高產值及就業機會的典範。目前,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規模約2000億,應由過去扶持大型企業的作法,兼顧積極提升製造業的附加價值,以強化台灣製造業掌握關鍵生產製程技術及自主性,並促進品質提升、功能增加、降低其生產成本,並為人民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二、百億挹注中小企業信保基金:
台灣中小企業數量約124萬家,約占整體企業家數之97.68%,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78.06%。為協助中小企業在此波不景氣中,仍能夠保持轉型創新的活力,主張將政府每年編列預算挹注中小企業信保基金之額度,由往年的60(2013年度預算更降至40) 擴大為100億元,以充裕其融資保證能量。
三、解決中小企業長期困境
       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成長貢獻甚多,但卻被政府嚴重忽視,面臨許多長期困境。有些中小企業有品質好、創意佳的產品,但卻沒有品牌和行銷通路;有些中小企業因為規模小,產品易被仿冒卻無力申請多國專利,也無法以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權利;有些中小企業尚未合法化,但現行繁複的法律程序讓其望而卻步。因此,政府應對中小企業提供系統性且有效的支援,協助其建立品牌及拓展國際行銷通路,輔導有法規問題者合法化,並協助有意願者進入工業區,讓中小企業對台灣的出口、經濟成長以及就業帶來更顯著之貢獻。
四、重建技職教育體系:
產業的核心技職人力已發生空洞化現象,台灣應重建技職教育體系,提高高職比重,強化二技教育,提升四技水準;並重新形塑勞動價值,擴大產學合作,以及加強專業證照制度的實用價值,以培養符合產業發展趨勢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
貳、強地方
我國政府現行體制長期由中央集權又集錢,因為中央政府主導財政與資源分配,導致地方政府職能受限,一旦中央政府施政無方,或又未能依照地方不同需求給予資源,常使地方政府更難發展。
因此,將中央政府的資源適度鬆綁,下放地方政府,讓瞭解所轄地方的縣市政府首長可以依照本身的施政藍圖及願景,將資源做有效的運用與配置,達成其施政目標,造福民眾。
特別是,值此景氣險峻時刻,中央政府已經無能挽救經濟,不如讓「錢」跟「權」同時釋出下放;目前,多數地方政府因財政困窘,多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如獲得中央政府釋出的資源,地方政府得以將其投資在基礎必要的公共建設,不但讓地方政府在施政上更彈性、更創意,其發揮的乘數效果更能振興地方經濟,也能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因此,我們主張:
一、擴大地方財政自主權
財政為庶政之母,財政資源如未能妥善籌措,為政者自然無米可炊。地方政府財政過去長年處於不足狀況,面對台灣經濟情勢險峻,與其枯等中央政府作為,不如完善地方政府的財政制度,讓地方政府在財政上有更多的自主權。
(一)  財政收支劃分法列為本會期優先法案,把餅做大,包括將所得稅分配比例由現行規定10%增至20%等,讓地方政府可分得之統籌分配稅款增加約730億元(依2011年度決算數推估),將此經費全數交付各縣市及直轄市政府,強化地方政府因應當前景氣不佳之能力。
(二)  投資台灣,重建台灣,此項財源交付地方政府後,為鼓勵地方政府進行公共建設更新,將限定一定額度用於地方公共建設投資。針對老舊橋樑、校舍翻新、衛生下水道、社會住宅等在地工程投資翻新,同時創造在地工作機會。
二、地方稅權限下放地方政府:
地方稅所課徵之稅收本為地方政府收入之一,2011年地方稅收入總金額為2,805億元。但現今地方稅之稅率皆由中央立法,地方執行,而目前地方政府除依照地方稅法通則針對已開徵之地方稅調高稅率及開徵新稅外,對於地方稅之課徵權限仍受限。此外,如雲林縣、花蓮縣曾通過開徵碳稅的自治條例,但中央政府均不予核備。因此,建議優先修改地方稅法通則,將現有地方稅稅率調整及開徵新稅之權限下放地方政府,由其依財政狀況,並視產業及民眾需求調整,讓地方政府在稅收與吸引投資上更具彈性。
三、工業區全面翻新,視狀況交地方政府經營:
目前,中央及地方政府開發之工業區,包括:「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環保科技園區」、「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等四個用地系統,面積達3.6萬餘公頃,而各縣市除嘉義市及澎湖縣外,轄內皆有中央或地方政府所開發之工業區。惟早年劃設之工業區因環境投資條件已不符時代所需,廠區土地面臨閒置或轉型之壓力。同時,因為中央政府近年將資源投注在科學園區上,導致實務上出現廠商偏愛進駐「科學園區」、冷落「工業區」的現象。
現由中央政府(經濟部工業局)主管之61個工業區,其中54個為老舊工業區,基礎建設不足,自然不易吸引廠商進駐。為了讓工業區充分發展,讓工業區閒置廠房土地充分利用,吸引新廠商進駐,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及創造工作機會,中央政府應該優先投入資源,將老舊工業區的基礎設備全面翻新,同時,如果地方政府有意接手經營管理之工業區,應該移撥,以配合地方政府發展特色產業,吸引創新與競爭產業投資,招商創造就業機會 
參、顧家庭
物價上漲,可能就會讓一般家庭無法如期繳納房貸,也可能讓租屋家庭無法繳納租金;幼兒的托育費,長期以來都是一般家庭的沉重負擔,但長期以來,政府似乎也無意解決;長期照顧亦復如此。低收入家庭有政府救助,但近貧的低薪家庭往往只能自救!
家庭是社會組成的核心,救經濟也應該從家庭的角度切入,思考一般家庭的負擔,思考低薪家庭的困境,透過國家的力量,解決家庭的問題。
因此,我們主張:
一、通膨目標化:
從總體來看,物價穩定是經濟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個體來看,物價穩定是家庭生計安穩的重要條件;因此,若干國家在1990年代以來即實施通膨目標化政策:設定一個可以接受的通膨值區間(如加拿大、英國、紐西蘭及瑞典設為1%3%,瑞士則設在1%2%之間),一旦超過或低於目標值,政府即進行政策操作,讓通膨指數於最快時間內恢復目標區。
我國民眾對物價最為關注,但物價政策缺乏政策目標,且物價極易受國際原物料上漲、天災等影響,有時甚至政府就是引發物價飆漲的元兇;今年2月時,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僅0.24%,但因為政府主導油電雙漲,到8月時,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已暴增至3.42%
為了安定民心,穩定物價是政府首要目標,因此,實施類似通膨目標化的制度,政府在物價指數超過目標區時,就必須採取政策手段,以維物價的穩定。
二、加速托育公共化:
根據2012年年中統計,我國3歲到6歲幼兒約812千人,但同時間,幼兒園收托幼兒僅425千人,其中,屬私立幼兒園收托者超過30萬人。由於托育過度市場化,托育費用居高不下,成為年輕家庭的一大負擔,甚至造成48%的幼兒未進入幼托體系,而由家人自行照顧。
歐洲國家婦女就業率、生育率普遍比臺灣高,除了普及的兒童津貼、有薪的親職假、較長的陪產假、病童照顧假之外,最大的誘因在於幼兒教育與照顧的公共化。
在幼托教育整合以後,台灣應該朝向托育公共化的方向前進,除廣設公共幼兒園外,並輔導現有私立幼兒園加入公共托育系統,訂定期限,完成目標
三、建構完善的長期照顧體系:
根據2011年衛生署調查,包括失能老人、失智症,嚴重身心障礙者在內,全台共有68萬老人有長期照顧需求,且將隨人口老化而快速增加。但相對的,全台老人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僅可進住約6萬人,但因費用極高,使用率僅約74%
台灣目前長照人力嚴重不足,加上政府對長照體系的定位猶豫不決,近日期以引進外籍看護工人力派遣制度寬解居家服務人力不足之困境;復擬以開辦長照保險掩飾政府緊縮長照經費與無心推動長照服務體系的企圖,讓長照制度從2007年「長期照顧十年計畫」通過後,迄今進展緩慢,需求長照的家庭負擔仍異常沈重。
長照公共化是世界趨勢,必須透過國家資源,運用集體的力量,才能減緩家庭的負擔;因此,應由政府輔導成立更多非營利照顧服務組織(NPO),建構長期照顧服務網,充分運用科技大學培養長期照顧服務人力,增加青年與中高齡婦女就業機會,設置長期照顧發展基金,以四年四百億為目標,建立穩健的長照財源。

肆、助青年
    我國失業問題在全球金融海嘯後,四年來未見顯著改善,實質薪資所得倒退14年,近來更受到歐債危機、國際景氣衰退之衝擊,就業市場已出現再度惡化之警訊,失業率開始攀升,初次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將受到最大的衝擊。
    當前台灣青年失業情勢嚴峻,每八個青年即有一人失業,青年失業率為總體失業率的2.84倍,不但高於美、日、韓及OCED國家平均,甚至不如希臘、西班牙等歐豬國家。而且根據主計處的調查, 24歲以下的青年受雇者高達63.5%所得低於25千元,顯見台灣就業市場對青年極度不友善,政府失能、就業政策失靈。
    我們應該鼓勵企業雇用初入職場的青年人,減輕長期失業青年人之家庭負擔,同時幫助青年創業、實現夢想。
因此,我們主張:
一、 雇用青年補助:
企業雇用初次進入職場之18-24歲青年人,政府每月補助雇主其薪資20%,最高以六千元為上限,施行一年。一年後,企業繼續雇用該青年,政府將繼續補助其薪資10%一年,以穩定其就業。
二、 長期失業青年個別化就業服務方案:
針對長期失業之18-24歲青年,提供客製化的就業諮商、職場體驗、職業訓練與就業媒合服務。然而,首先必需調整目前以外包派遣人力服務失業者之短期、應景就業服務措施。建立有效的青年就業服務體系。
三、青年微型創投
    仿效美國總統歐巴馬創造就業方案(JOBS Act)推動之微型創投(crowd funding作法,立即著手鬆綁相關法規,建立制度;並由政府出資挹注微型創投計畫,幫助青年創業、把創意或創新轉為商品,帶動台灣微型創投之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