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競爭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競爭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簽ECFA後台灣出口競爭力不增反降

日前馬英九總統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否認台灣經濟上過於依賴中國大陸」,並說「ECFA效益不是只有對中國增加,對美、東南亞、歐洲及日本的貿易都增加」。不過數字會說話,台灣不但在出口及對外投資方面均過度集中在中國,兩岸簽訂ECFA之後,台灣對中國、美國、日本等主要市場的出口競爭力反而是在下降。

官方公布數字顯示,馬政府上台後,台灣對中國(含香港)出口金額由2008年的995億美元成長至2010年的1,147億美元,不但增加152億美金(15%),對中國出口占台灣整體出口的比重也升高至百分之41.8的歷史新高。此外,今年1至4月台灣核准對中國投資45.23億美金,占台灣對外整體投資比重亦高達百分之82.6,同樣創歷史新高,世界上少有像台灣這樣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的國家。

馬總統去年宣傳ECFA時強調可以提升台灣出口的競爭力,但是ECFA簽署快屆滿一年,台灣出口的競爭力卻反而下降。陳其邁說,美國次貸風暴平息後全球的貿易快速回升,雖然台灣今年對各國的出口量有增加,今年首季的出口年增率成長19.5%,但是在亞洲四小龍中仍是敬陪末座,落後韓國29.9%、新加坡24.5%,以及香港的24.2%。

出口競爭力的上升或下降,可以從台灣產品在各國的進口市場佔有率的消長情況來觀察。綜觀今年1至4月台灣對中國、美國、日本等主要貿易國的整體進口市場占有率,相較於2010年,都是呈現衰退的現象。其中,對中國的進口市占率由百分之8.30降到7.38;對美國由百分之1.88降到1.82;對日本由百分之3.33降到2.86,而這三大市場占我國出口總量將近六成。

提升台灣出口的競爭力必須要靠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及不斷創新研發,但是馬政府卻以為光靠降低關稅成本的ECFA就可以提升台灣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相關數據已經給馬政府清楚的警訊,馬總統卻總是自我感覺良好,朝選擇性的錯誤解讀。

表一 台灣主要出口市場金額及比重
單位:億美元:%

年度
總計
中國(含香港)
日本
美國
歐洲
東協六國
比重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2000
1483.8
313.6
21.1
166.1
11.2
348.2
23.5
237.1
16.0
164.1
11.1
2001
1263.1
336.1
26.6
130.2
10.3
281.4
22.3
200.0
15.8
149.9
11.9
2002
1353.2
434.9
32.1
123.7
9.1
273.7
20.2
188.1
13.9
161.0
11.9
2003
1506.0
537.6
35.7
124.3
8.3
265.5
17.6
207.6
13.8
178.0
11.8
2004
1823.7
692.5
38.0
138.1
7.6
287.5
15.8
238.1
13.1
236.7
13.0
2005
1984.3
776.8
39.1
151.1
7.6
291.1
14.7
236.3
11.9
269.3
13.6
2006
2240.2
891.9
39.8
163.0
7.3
323.6
14.4
261.1
11.7
306.5
13.7
2007
2466.8
1004.0
40.7
159.3
6.5
320.8
13.0
286.3
11.6
357.8
14.5
2008
2556.3
995.7
39.0
175.6
6.9
307.9
12.0
299.5
11.7
383.9
15.0
2009
2036.7
836.9
41.1
145.0
7.1
235.5
11.6
225.8
11.1
301.5
14.8
2010
2746.0
1147.4
41.8
180.1
6.6
314.7
11.5
293.7
10.7
413.6
15.1
2011
(1-5)
1011.2
525.4
40.7
76.3
5.9
147.7

11.5
134.8
10.4
211.7
16.4
資料來源:財政部「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

表二 核准台商赴中國投資金額及占整體對外投資比重


對中國投資金額(美金千元)
占整體對外投資比重(%)
2000
2,607,142
33.93
2001
2,784,147
38.80
2002
3,858,757 (2,864,301)
66.61
2003
4,594,985 (3,103,799)
65.99
2004
6,939,912 (751)
67.24
2005
6,002,029 (4,924)
71.05
2006
7,375,197 (267,138)
63.91
2007
9,676,420 (294,125)
60.65
2008
9,843,355 (848,035)
68.79
2009
6,058,497 (1,084,096)
66.84
2010
12,230,146 (2,387,725)
81.24
2011(1~4)
4,523,452 (274,341)
82.55
資料來源:經濟部投審會 ( )部份為依1997年5月14日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向投審會提出補辦許可案件金額。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效能不彰的馬政府是台灣競爭力最大障礙

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兼發言人陳其邁表示,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今(18)日發布最新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由去年整體排行第8名進步至第6名,不過在「政府效能」項目,執政的馬政府從去年第6名再退步至第10名,若再加上評比指出的「財政惡化」、「基礎建設只重視硬體」等問題,都凸顯馬政府的治理能力遠遠落後民間的表現,甚至成為阻礙或拉低國家整體競爭實力的隱憂。

陳其邁指出,台灣在「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基礎建設」4個「大項目」評比中,「政府效能」是唯一退步的項目,排名由去年的第6名退步至今年的第10名。台灣的政府部門效能不僅遠遠落於民間企業的競爭力表現,甚至對民間企業營運活動造成許多負面的干擾及制約作用,拉低國家整體的競爭實力。

陳其邁說,另一個重要的警訊是,在所有20個「中項目」評比中,台灣的「財政情勢」是退步最多的項目,排名由去年的13名退步至今年的20名。這說明馬政府上台之後財政不斷惡化、債築高台的情況,像是馬政府三年就舉債了1兆3千多億元等,已經變成台灣競爭力提升的最大包袱。

陳其邁也強調,國家的基礎建設不能只是重視硬體,忽視軟實力建設。從IMD的報告中可以清楚看出,台灣在整體「基礎建設」大項目雖然進步1名,但是進一步觀察其中的5項「中項目」評比中,只有硬體的「基本建設」這一項進步3名,其它像是「技術建設」、「科學建設」、「醫療與環境」、「教育」等軟體建設的部分,其排名均較去年退步。這顯示馬政府的建設只重花大錢搞硬體,不重視科技、醫療、教育等國家必須長期投資的軟體基礎建設,政府預算資源分配遭到嚴重的錯置。
(附表) 2007- 2011年我國在IMD世界競爭力年報排名
附表  2007- 2011年我國在IMD世界競爭力年報排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0-11
變動
總體排名
18
13
23
8
6
+2
經濟表現
16
21
27
16
8
+8
1.國內經濟
23
21
41
17
5
+12
2.國際貿易
16
28
30
10
5
+5
3.國際投資
42
44
50
39
31
+8
4.就業
22
22
21
25
17
+8
5.價格
14
14
11
12
13
-1
政府效能
20
16
18
6
10
-4
1.財政情勢
21
17
19
13
20
-7
2.財政政策
3
3
5
3
4
-1
3.法規體制
29
23
20
14
13
+1
4.企業法規
28
27
38
24
28
-4
5.社會架構
37
31
29
19
25
-6
企業效能
17
10
22
3
3
0
1.生產力及效率
11
7
25
5
3
+2
2.勞動市場
11
8
21
11
7
+4
3.金融
14
18
19
7
11
-4
4.經營管理
24
16
24
4
3
+1
5.行為態度及價值觀
(曾稱為「全球化衝擊」)
21
7
23
5
4
+1
基礎建設
21
17
23
17
16
+1
1.基本建設
22
19
27
21
18
+3
2.技術建設
15
5
11
5
6
-1
3.科學建設
6
4
8
5
7
-2
4.醫療與環境
32
32
39
24
27
-3
5.教育
18
19
27
23
25
-2

資料來源:經建會
原始資料: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各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