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6日 工商時報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未能順利於立院本會期通過,但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仍馬不停蹄地接受電台、電視及網路媒體訪問,希望讓外界明白示範區有助於打破台灣今天的悶經濟,國發會也製作懶人包來說明推動示範區的必要性。然而,示範區真是台灣當前經濟困境的解藥嗎?值得深思。
過去這段期間,外界對示範區所提出的質疑泰半起自兩岸,他們擔心大陸農產品進口,擔心大陸白領人士來台搶了國人的工作,還擔心示範區是繼服貿、貨貿之後的「一中三部曲」。惟從目前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看來,示範區最大的憂慮其實不在兩岸,而在於示範區根本解決不了困擾台灣多年的悶經濟。
國發會的示範區懶人包以悶經濟逆轉勝的序曲來做定位,主事者相信藉此可以打破成長趨緩、收入停滯的局面。懶人包如此描述台灣當前情勢:「韓國挾著自由貿易協定,總貿易額已將近是台灣的兩倍,除了已簽署的十份FTA,還有十一份正在談,一旦全數生效,FTA涵蓋率將達八成,2025年貿易額將是台灣的三倍。相對的,台灣目前FTA涵蓋率僅9.65%,而且台灣還不在區域經貿體系中,這不是邊緣化,什麼是邊緣化?」
面對這個困局,國發會認為推動自由化可以讓經濟重獲動能。而台灣在哪些方面不夠自由呢?懶人包引述今年初美國傳統基金會公布的全球經濟自由度報告,指台灣在金融、貿易、投資、財政及勞動這五項排名太低,不夠自由,並認為這正是台灣走不出悶經濟的原因。
概而言之,國發會相信韓國外貿走強是因為簽了很多FTA,台灣悶經濟則是因為FTA涵蓋率太低,加上不夠自由化;既是如此,想當然爾,啟動成長的關鍵就在自由化。那麼,要如何自由化?國發會在這份文宣裡表示,得讓人才流動、商品流動、市場開放、土地取得、租稅競爭及營運服務,這六項在示範區先行鬆綁,讓外籍人才更容易進來,讓未開放的大陸物品可以輸入加工後(加值超過35%),以「台灣製」出口至海外,以前店後廠讓更多廠商加入產業鏈,以免稅吸引海外台商匯回盈餘投資,再佐以營運服務單一窗口,如此於示範區推動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加值、金融服務及教育創新,將可以讓台灣經濟逆轉勝。
值得注意的是,國發會還認為台灣主動自由化,可以創造加入FTA的有利條件,接軌國際。另外,示範區只是局部試行,出問題可以馬上喊停,效果好可以擴大推動。
平心而論,國發會的懶人包邏輯清楚,淺顯易懂,但我們仍有六點疑惑想就教於國發會。第一、台灣出口總額從1994年開始輸給南韓,2001年降至南韓出口的84%,2007年續降至66%,迨2011年已降至55%,而韓歐盟FTA係於2011年七月生效,韓美FTA更遲至2012年才生效,國發會說「韓國挾著自由貿易協定,總貿易額已將近是台灣的兩倍」,豈非言過其實。
第二、台灣的經濟自由度若干排名雖不理想,但今年總排名提升至第17,遠遠優於韓國的第31、日本的第25,甚至還優於德國的第18,顯示台灣經濟沉悶應另有原因。某些層面不自由雖會影響台灣經濟,但這絕非主因。
第三、現階段示範區係以自由貿易港區為主,依2011年工商普查的資料,所有自由貿易港區的生產總額僅310億元,從業員工不到6千人;同年加工出口區生產總額是3,278億元,從業人數7萬3千多人;科學園區生產總額近2兆元,從業員工23萬人。我們知道目前示範區還包括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且未來在前店後廠帶動下產值可能會繼續擴大,但對照三大區的規模可以發現,欲以小小的示範區來打破台灣十多年的悶經濟,直如蜉蟻撼樹,恐力有未逮也。
第四、國發會認為藉示範區主動開放,可以創造加入FTA的有利條件並接軌國際,這點就更令人百思不解。談判就是取(take)與給(give)的交換藝術,我方開放市場旨在取得對方給予同等待遇,若我方今日主動開放,日後洽談FTA時,各國得隴望蜀,理之必然也,我方籌碼何在,必須另有備案。
第五、國發會說示範區是小規模試行,出問題馬上喊停,這恐怕只是一種理想。示範區不是實驗室,因此衝擊不可能侷限於區內,一旦區內經濟活動與區外有高度重疊或替代性時,區外難免受影響,喊停談何容易。以智慧物流而言,未參與「後廠」者的處境如何?以農業加值而言,本地農產品與進口農產品是彼此互補或替代?殊值深思。
第六、國發會經常以歐洲不產可可豆,但所生產的頂級巧克力卻行銷世界說明農業加值的可行性,不過農產品種類紛繁,可可、咖啡、紅茶可行,烏龍茶、鐵觀音行嗎?進口原料加工後以「Made in Taiwan」出口,固然可以提升附加價值,但若僅著眼於商業利益,而忽略農業加值也是文化輸出,弄巧成拙,至終反而有害台灣產品形象。
我們無意澆示範區冷水,但面對當前處境,政府政策自應更週延。去年初行政院任命管主委職掌經建會時,曾推崇其為財經諸葛亮,然而示範區堪稱「隆中對」嗎?期盼管主委能以其博學,超越示範區的迷思,
以解台灣經濟困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