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舉辦的Open Studio論壇「面對中國」系列研討會,今(2)日進入最後一場,主題為「面對中國人權」,探討中國的人權問題。主持人為民主進步黨主席蘇貞昌,與談人包括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至潔、中國民運人士王丹、香港資深政治評論家林保華,以及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廖福特。
蘇主席在開場致詞時表示,民進黨應深度、全面地了解中國,了解經濟以外、「庶民的中國」。過去30餘年,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發展,但在這背後,人權卻在扭曲、僵固的政治體制下,受到極度不公平的壓制,所以有人說這是「帶血的GDP」。他表示,許多中國觀光客到台灣,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與善良,但台灣人的這個特質,背後意味著包括對人權的尊重等更長久的制度基礎,正是這些基礎醞釀出台灣人這樣的特質。
陳至潔在引言時表示,中國政府將人權視為一個高度政治性的概念,一方面不否認人權為普世價值,另一方面又強調其實踐須因地制宜,尤其中國政府堅持經濟社會權利(生存權與發展權)高於政治公民權利,而且強調無國家主權即無人權。但實際上社會權與人權無法區分。在實踐上,中國對於人權並沒有制度性的保障,也缺乏
專責機構;而威權統治與極不透明的行政措施更公然違反人權,讓法律規範與實際的操作存在極大的差異。在此同時,中國人民的權利意識逐年增高,人民面對政府以經濟建設之名侵犯人權的舉措感到憤怒,而司法又未能公正處理公民發起的行政訴訟,只能訴諸輿論與集體抗爭。
王丹則以幾個實例,如勞動教養制度、海外流亡人士回國權、對黨員「雙規」與司法上的監視居住等,來說明中國的人權問題。國際社會對於改善中國人權問題,通常從幾個層面與中國政府接觸,如政府間對話、非政府組織、個人管道、國際組織,及國際輿論壓力。但是這都是和中國政府打交道,誤以為中國政府因不了解而侵犯
人權。王丹認為,對人權的思考應與中國社會發展合併來看,將之從「維穩之於維權」的二元對立,轉而為要求落實中國憲法對人權保障規定的「維憲」。台灣在促進中國人權,可以有幾種具體的作法,如提高民主基金會的影響力、藍綠一致對中國人權發聲、將反對運動實務經驗總結給中國公民社會參考,及擴大對陸生的交流等。
林保華則談到香港近期立法會選舉的過程,並探討香港及中國政治發展的前景。泛民主派的失利,表面是選舉策略失誤,實際上是趨勢性問題與泛民主派分裂。其中在長期趨勢上,泛民主派與親中共的建制派,兩者的選舉資源極度不對等,中國官方也透過如境外買票、官員變相參選、操控媒體、基層滲透等手段,持續在社會各層
面介入選舉。而香港社會本身的問題,如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級萎縮,使民眾尤其年輕人對前途失望,讓社會抗爭有朝向激進化、低齡化,社會化發展的趨勢。他
認為未來香港與中國將會彼此影響,中國應該讓香港成為民主與司法獨立的示範地,以帶動中國本身的改革。
最後廖福特轉而探討台灣與中國雙邊關係的人權化問題。台灣應以人權作為對中交往的核心價值,對人權的堅持應放在所有協議之上,在台灣與中國簽署人權憲章或人權協議之前,不應進入如兩岸和平協議等之政治談判。對人權堅持的具體做法,他建議雙方以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國際公約為基準:先檢討彼此國內法制,使其符合兩公約要求,進而簽訂人權協議,保障在其管轄權內的對方人民。在人權機制上,台灣與中國雙方應設立國家人權委員會,且在既有機制中建立人權申訴及救濟機制,並接受人民監督。未來所有議題的兩岸協議,都必須明訂符合兩岸人權協議之人權保障。
蘇主席在結語中表示,這次「面對中國」系列的四場研討會從政治、社會、經濟與人權的角度來探討中國發展的狀況。可以看出中國在快速的經濟發展背後,有許
多政治社會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過去台灣與中國一樣,都是以經濟發展為重,但經濟發展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基本價值的維繫才是最終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