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ECFA沒辦法解決的問題--聽聽業者的真實心聲!

雖然,政府一再保證絶對會將ECFA對產業的衝擊降到最低,但是,對於這樣一個未知數,在訊息不透明、不對等的狀況下,我們如何去判讀政府的承諾?一片叫好的喧嘩之中,產業界的真實心聲誰人知曉?

台灣智庫財經研究小組,在十月份透過問卷調查及實際訪談等方式,以農業及傳統產業為主的中南部若干縣市廠商進行調查,在上個月提出一份「ECFA對地方產業與就業影響衝擊調查結果」(完整內容),明白指出業者們對ECFA仍有諸多疑慮(以下為摘要內容):

一、政府與廠商、廠商與勞工間存在嚴重資訊不對稱

馬政府雖然針對ECFA做了許多宣傳,但內容大部分停留在洽簽的必要性、對產業的好處、以及對於主權、農業部門以及陸勞是否開放等具有爭議性環節上的保證等面向,突顯的是要人民支持ECFA的洽簽,而不是跟人民報告政府打算怎麼簽、簽完之後的配套措施是什麼,以及在ECFA之外,政府是否有適當的產業升級政策。

二、想早期收穫卻遲遲沒有配套措施

馬政府先前在規劃ECFA的相關配套措施時,曾提出規劃三百億產業調整基金的機制,來協助國內廠商因應兩岸貿易自由化的衝擊,但據悉這些措施在行政院近期的討論中,已有所動搖,甚至傳聞打算取消。我們質疑馬政府一方面在早期收穫名單上,未能替台灣爭取更多利益而與中國仍處在僵持局面,另外一方面又擬取消相關配套機制!我們不知道是馬政府已有其他更妥善的措施,還是決定放棄這些在台灣長期深耕發展,對台灣經濟成長、擴大就業,以及平衡區域差距有顯著貢獻的傳統產業業者?

三、ECFA沒有辦法徹底解決廠商智財權保護問題

此次對於北中南傳統產業廠商的訪談調查中顯示,廠商最重視的,其實是本身努力進行創新與差異化的成果,是否可能仍被不肖同業或中國業者加以仿冒與侵害

以調查的六個縣產業而言,食品、成衣、金屬製品、甚至是機械等主力產業,未來都可能面臨商標、產品設計遭到仿冒侵權的風險。在兩岸智慧財產權保障還沒有明確步入軌道之前,貿然簽署ECFA與降低關稅,將使得即便有意致力產品研發創新的廠商,也無法逃過中國低價仿冒產品的戕害,將使得這些縣市的失業狀況更加惡化。

四、ECFA也無法解決中國吞噬性的產業政策

目前台灣各界認為我們的石化、鋼鐵與機械產業還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因此只要關稅調降之後,便能夠有效打入中國市場,取代日韓東協產品而所向披靡。但事實上,中國機械產業的整併與國際化,九大煉油基地的推動,並不可能因為跟台灣洽簽ECFA而有絲毫更改;反之,在中國持續透過不對等的產業政策與非關稅措施,迫使台灣以及其他國家業者赴中投資,深化產業價值鏈的完整性與規模之後,將產生回過頭來對台灣傾銷的風險。

(更多資訊請連結台灣智庫Taiwan Thinktank「ECFA砸了誰的飯碗?」座談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