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反對「承認中國學歷及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的十大理由

  •  開放中國學生來台部分
一、排擠台灣學生就學機會,打擊青年學子向上希望
 
中國學生期望來台想讀的大學,必然是排名前面的學府,但這些大多是公立大學。台灣大專院校的錄取率雖高,但許多私校學生來自弱勢家庭,他們更渴望國家能釋出更多教育資源,讓公立大學有更多入學機會,以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如果我們的公立大學還可增額錄取,為何不提供給台灣的學生,讓更多青年學子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二、等同僑生加分優待,不公平競爭為人詬病
 
教育部「大學法」修正條文草案,將中國學生列為「特種考生」,如此一來就有是否給予加分的爭議(若比照僑生是加分25%)。早年教育部給予邊疆生、外交人員子弟、反共義士等10種「特種考生」加分優待,已經引發不小的爭議,如果還讓中國學生比照僑生給予升學加分優待,那麼等於是重蹈僑生政策的覆轍。

三、沒有在台灣繳稅,卻共享教育資源
 
台灣學費水準相對各國而言偏低,各公私立大學更是長期享有政府的資源。若是大量的中國學生進入校園,分享設備、學術資源,卻也繳一樣的學費,對於台灣學生及家長來說,十分地不公平。

四、排擠現有教育資源,降低整體教育品質
 
各大學增加中國學生的數量,卻沒有導入更多的教育資源,勢必導致資源更分散。學生數必然使老師的授課量增加,能分配給學生的時間將減少;各種設備必須讓更多人使用,尤其是理工科系及醫學院,將嚴重影響本地學生受教的權益,整體的教育素質也必然隨著下降!

五、招不到素質好的學生,降低大學生的競爭力
 
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究竟能夠招收到哪一類的學生?優秀學生會來台灣讀大學嗎?這些問題教育部都沒有具體的規劃、評估。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本地生比僑生、外籍生要來得優秀、素質高,如果招不到好學生,恐怕只會拉低大學整體素質,反而是降低了大學生的競爭力。馬英九總統表示「開放陸生是讓兩岸青年及早交流,並刺激台灣學生的競爭力」,這種決策似乎是跟著感覺走。

六、無法解決私校招生不足,反而更招不到學生
 
我國比較能吸引中國學生的大學,恐怕是台灣人也很想讀的台、清、交等,這些公立大學學費低、品質較好,對一般中國學生有吸引力,但也未必招得到優秀學生。因此想要依靠中國學生來台,以解決私校招生不足的窘境,恐怕又像是中國觀光客來台一樣是空包彈。況且同時承認中國學歷,更多台灣學生去中國讀大學及研究所,台灣的私立大學招生恐怕更加困難。

七、打工問題繁多,排擠本地生工讀市場
 
台灣的生活費、學費支出比中國高出許多,中國學生來了必然會衍生非法打工的問題,屆時恐怕難以管理,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也充滿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也將搶走許多本地生合法工讀的機會。

  • 承認中國學歷部分
八、台灣大學生失業率5.26%創新高,承認中國學歷搶走工作機會
 
今年8月大學生失業率,已經創下了1985年9月以來的歷史新高,達到5.26%。一旦承認中國學歷,中國的畢業生更可能前來台灣就業,搶走台灣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機會,大學以上的失業率可能持續往上攀升;在削價競爭下,更可能讓台灣整體的工資水準下降。雖然這項政策對於在中國讀書的台生有利,但還是應該考量社會整體的利害影響,不能造福少數人卻傷害公益。

九、立即參加專門技術人員考照,搶走白領專業的工作機會
 
根據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第9條的規定,「高等考試應考資格之一是經教育部承認之國外專科以上學歷。」所以只要承認中國大學學歷,就等於立即開放考照。2008年中國大學生超過1千8百多萬人,數量全世界第一,開放後台灣畢業生競爭壓力之大可以想見。再加上第24條規定,「外國人應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應以中華民國語文作答。」這項規定對相同語文的中國人更是考取的有利因素,屆時台灣的專業白領勞工,只怕也要面臨高失業率的嚴酷挑戰。

十、棄守台灣教育文化防線,而非走上國際化道路
 
台灣相對於中國是小國,教育商品化必然是對大國有利。換句話說,強國擁有教育文化的優勢,及對外輸出的能力,台灣面對中國這個強大的對手,說教育平等交流,無疑是棄守教育文化的防線,讓台灣處於危險的境地,絕非走上國際化的道路。
 
馬政府口口聲聲說這是加強交流,然而根據教育部訂定的「大陸地區文教專業人士及學生來台從事文教活動審查要點」,其相關的規範及申請審核程序,已經進行多年,並未有明顯障礙。兩岸學術交流與承認中國大學學歷,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若寄望因此能夠改善兩岸關係,恐怕也只是馬政府片面的幻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