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從早收(損)清單中看不到台灣產業長期發展的戰略與目標。
事實上,列入台灣早收清單中的項目大多是中上游產品,沒有看到一般的最終產品,顯示馬政府在ECFA談判上沒有具體的產業長期發展戰略及政策方向,仍沿習過去的三角貿易舊思維,並沒有積極性的突圍,或藉此扶持有潛力的新興產業。例如整體汽車項目,涉及系統及電子高科技的應用,可以帶動周邊很多產業的發展,我方卻爭取不到,也直接影響到國際汽車大廠福斯汽車來台投資設廠的意願。
反觀中國對於未來要發展的重點產業,如面板、汽車、石化(聚乙烯、聚氯乙烯),仍然採取關稅保護,並未因ECFA而退讓,一方面逼迫台灣企業到中國投資設廠,以建立中國自己的產業聚落;另方面則積極發展進口替代策略。台灣若因ECFA的關稅減讓更加依賴中國市場,而影響國內生產資源的分配,到時候一旦台灣的產品遭中國競爭取代,恐怕更重創台灣的經濟。
早收清單是誘導台灣靠向中國的蜜糖,早收清單項目越多,代表短多長空的力量越大。早收的優惠將吸引台灣更多的資源投入這些產業,讓台灣的經貿更依賴中國,這樣的談判結果乃短多長空,對台灣未來產業的發展不利。
部分石化業及工具機業者未列入早收清單的反應,有業者說是「死的晚變死得早」,表示ECFA頂多是救急而已;有業者說「無法列進去,只好靠自己繼續努力升級、開拓歐美市場」,表示ECFA的早收反而是降低了企業向上升級、削弱開拓全球市場的動力,無助於台灣產業長期競爭力的提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