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發展

12.29蔡英文主席受邀至扶輪社暢談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發展

台灣應從海島型國家經濟的角度,來思考如何面對全球化的挑戰


面臨當前全球化競爭的挑戰,做為國內的一個主要政黨,民進黨有責任跟人民說明,我們是怎麼樣在看台灣將來的經濟發展,這對於任何政黨而言都是一個嚴肅的議題。

80年代我在英國唸書時,就已經感受到全球自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開始在歷經一個很痛苦的調整過程,所以我在英國也看到一個已開發國家,在面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挑戰時,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一段很漫長及痛苦的調整過程。雖然90年代之後英國的經濟就開始好轉,不過遭遇這一次金融風暴,英國又面臨一個新的全球化經濟的挑戰。

爲什麼舉英國為例,因為台灣與英國一樣,都是處於一個大陸之外的島國,無論在生活、環境、文化、教育、貿易各方面,都受到大陸型國家很大的影響。我指的大陸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台灣的思考、觀點、文化都受到這兩個國家很大的影響。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但是如果面對全球化挑戰的時候,仍然以大陸型國家的思考模式,會有許多觀點不盡然適用。所以台灣必須與英國一樣,思考如何以一個海島型國家經濟的角度,來面對全球化的挑戰。

台灣沒有選擇,只有「向外看(outward-looking)」

很多人說不要再陷入藍綠的思維,我曾擔任陸委會主委及行政院副院長,處理過一定程度的涉外事務,過去有一個美國的高級外交官曾對我說,爲什麼台灣人的集體眼光都是「向內看(inward-looking)」,比較不會「向外看(outward-looking)」,好像所有的台灣人都站在台灣的四週,然後往裡面看,只有看到自己的問題以及自己彼此相互之間的矛盾。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這不就是美國人給台灣人的影響嗎?台灣繼承了中國以及美國的大陸型文化,因為它大,所以它的人民大多往內部看,而比較少關心外部的事情。台灣雖然沒有中國、美國這麼大,但是台灣人民卻學習到大陸型國家「往內看」的文化,導致我們經常陷入內部政治漩渦裡面。

台灣最困難也是宿命的一部分,是在國際空間被封殺的困境之下,包括官方、NGO、民間在各種國際場合,不是被排除,就是被隔離,導致國內的政治人物或是社會精英,習慣是在被國際排除或隔離的心態下來看這個世界,而不是在跟這個世界互動之下所產生的世界觀,其結果是有距離而且是不夠有自信的。所以在面對全球化的問題上,我們首先要問台灣的教育、文化、制度是不是足以讓我們來適應全球化的時代。這個道理想通了之後,中國在台灣的對外政策上占什麼樣的地位就清楚了,否則就容易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迷思。

所以很多人問民進黨為什麼不拿出你的中國政策,我要反問這個社會已經準備好了嗎?準備好台灣要在這個世界站在哪一個位置了嗎?以及中國在台灣整個全球圖像裡面占什麼樣的地位。台灣不能一時性的處理中國的關係,而忘掉台灣自己該如何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作為一個海島型經濟小國,台灣沒有選擇,只有「向外看」,你的政策也是無可避免必須向外擴張,台灣人必須向外看,而且必須向外擴張,必須跟這個世界產生互動交往,我們要給外國人看到是台灣人,以及台灣人的想法、觀點及願景,而不只是台灣貨。

我很感謝我的父親對我的教育,第一次就是把我送到美國唸書,在那裡我看到的是一個富有的農業地區文化,但是畢竟那裡跟台灣的情境差太多了,後來父親又把我送到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去,那是一個社會主義非常強烈的學院。在英國,我學到一個海島國家如何在全球化時代求生存,與美國明顯不一樣的是,同學之間談論的都是國家及世界的大事,在倫敦你看到的是全世界,但是在美國你看到的全部是美國的報導,如同台灣你看到的也大多是台灣國內的報導,很少告訴你世界的消息。

台灣必須要向外看,必須要有世界觀。對台灣人而言,除了中國人的觀點、美國人的觀點,重點是我們如何創造出一個平衡的觀點,我們要跳出現有的框框,首先必須要調整我們的態度。政黨其實是一個很世俗化的東西,必須面對每一位人民真實的感受,只要人民跳出這個框框,政黨一定跟著跳出這個框框。

如果你說政黨也有責任帶領人民跳出這個框框,這也對,如果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政黨,以及人民有足夠跳出框框能力的時候,這兩股力量一拍即合就可以跳出去,但是如果人民還沒準備好,再偉大的政黨都沒有辦法帶領人民跳出這個框框。所以台灣的未來在人民的手上。如果我們心態對了,也準備好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政治人物其實不重要,政治人物是替人民服務的。在政治的真實面,是人民在領導政治人物,尤其是在民主國家社會。

十年內全球將維持供給大於需求的經濟態勢

將來面臨的經濟的挑戰是什麼?政黨必須替你觀察,幫助你找到方向,這是政黨的責任。因為政黨集合許多的人才,也累積許多管理國家事務的經驗。民進黨具有在野的經驗,也有執政的經驗,尤其是執政才是比較具有挑戰性的意義。戰後所謂的全球化,很大的一部分是指貿易的自由化,台灣經濟過去能夠快速的成長,就是因為全球的市場對台灣是開放的,尤其是60、70年代,也是台灣在歷史上最幸福的一刻,一個有限供應的能量,面對一個無限開放的市場,所以台灣有完全揮灑的空間。縱使日本那麼大的經濟體都可以縱橫全世界,因為全世界對它是開放的,因為戰後全球的供給是趕不上它的需求的,這時加入市場可以快速的成長。

但是風水會輪流轉,現在全球化的問題就是供給遠遠大於需求,因為金融風暴後信用緊縮,美國人的需求也跟著降低,而且他的經濟到了成熟度之後,其成長的力道變弱,再加上老年化及少子化現象,整體需求也就降下來了。可是在需求趨緩的同時,許多的新興國家積極準備要加入市場,包括中國、印度以及諸多開發中國家成為市場的供應者,有源源不絕的勞力供給,中國還有兩億的農業勞力準備投入工業生產,造成現在全球的供給能量遠遠超過需求,而且我們看不到這個需求在短時間內是可以擴張的,這對全球以及台灣而言是一個大的命題,因為台灣過去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全球的市場對台灣開放,而且全球的需求大於供給,所以讓台灣在工業生產鏈中擁有一席之地。台灣如今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出口目的國家的需求愈來愈少,但是處於供給者的國家卻愈來愈多。

所以有人說我們就找有市場的地方去,大家想到的就是中國。但是歷屆美國總統以及高階官員到中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中國開放市場,下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問中國的市場在哪裡?中國有沒有市場?誰可以掌握中國的市場?大家一定認為中國因為有13億人口,所以一定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美國的經濟學家指出中國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人不花錢,中國人普遍消費不夠,因為消費主要來自安全感,如果消費者沒有信心,他就不會花錢。中國的消費者信心不足,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安全網還沒有建構,所以錢都要存起來養老,或是留給兒子上大學用,美國六七零年代之所以消費旺盛主要是其社會安全網是紮實的。

像台灣的全民健保算是做的不錯,讓台商根留台灣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全民健保,無論你到哪裡去,都要回來台灣看醫生。醫療對中國是很昂貴的負擔,像台商還是常常要回到台灣來看醫生,對中國來說,要建立完善的社會安全網,讓消費者願意安心把錢掏出來消費,是一件很大的工程。即便中國做得到,在十年之內,中國要取代美國,成為支撐起全球的需求的主要市場,可能性也不大。也就是說,十年之內,全球會維持供給大於需求的經濟態勢。台灣的經濟發展無法靠內需,必須靠世界市場才能撐得住,所以在台灣,無論是個人、企業、國家都必須思考如何向外擴張。

政府推動ECFA前必須先思考三件事

但是有人問民進黨不是反對ECFA嗎?雖然我是念倫敦政經學院,可是我念的是自由貿易,我的早期生涯也是自由貿易,不可能做了民進黨主席之後,就變成一個保護主義者。但是我們為什麼對ECFA有意見?一個國家在面對全球化環境的基本立場一定是往外發展擴張,但是首先必須先把家裡顧好,所以準備要擴張到其它地區之前,有幾件事情一定要先做好。

第一是防衛機制

當外國的低價貨品大量進入國內市場,並衝擊到國內的就業機會時,該怎麼辦呢?政府最大的責任就是要讓人民有工作。人民沒有工作,貧富差距一定擴大,社會問題一定很多,社會信心一定崩盤。所以必須要有防衛機制,不能讓外國貨沖垮國內的市場結構,造成大量的失業勞工。

第二是產業調整機制

也就是政府必須替人民找新的工作,創造新的工作機會,這也是現代經濟裡面最艱鉅的挑戰,就是創造一個新的產業必須花比較長的時間,但是要丟掉一個既有的產業卻很快,因為外面有一大堆的競爭者要取代你。政府不能推動一項政策是只追求經濟成長,讓資本家越來越有錢,卻讓人民喪失工作。馬總統說ECFA勢在必行,馬上要做,請問政府有足夠的時間去創造新的產業,創造足夠的工作機會給人民嗎?馬政府的一意孤行,只會創造一個貧富差距拉大,一個沒有就業的社會。

第三是全球戰略的平衡

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即便是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那個籃子也必須要是很堅固的。但是中國的經濟在未來的十年還是一個不成熟的經濟體,中國早期的成功是因為國際市場對中國開放,現在國際市場漸漸縮小,其他國家的競爭者也越來越多,中國現在也被迫要發展其內需經濟,進行結構性的調整,而結構性的調整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很大的挑戰。一般而言,靠國外的市場達到經濟成長比較簡單,但是要藉由國內的經濟結構的調整達到經濟成長是比較艱難的挑戰,中國未來十年要面對非常嚴酷的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社會穩定度的挑戰,其中會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那台灣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充滿不確定的地方嗎?所以台灣往外擴張的時候,必須要維持一個好的戰略平衡感。

唯有在政治、軍事的安全網絡裡,台灣經濟的擴張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很多人以為全球化只有經濟,但是全球化脫離不了政治與軍事的安全,如果台灣在亞洲要扮演一個很重要的經濟角色的話,必須要確保台灣的國家、政治、軍事的安全是存在的。在目前中國大、台灣小的現實情況下,如何讓台灣立於不敗之地是很重要的,台灣在政治上必須要與民主的國家站在一起,在軍事上也必須與民主國家合作,共同維持這個地區的穩定,所以台灣不是單獨面對亞洲,也不是單獨面對中國,而是在亞洲的這個網絡裡面去面對這個問題。


所以台灣現在要思考的,不僅僅是與中國的關係,而是與整個亞洲如何有一個共利共生的關係,很多鄰近的國家因為怕中國所以不敢跟台灣在一起,但是他們在怕中國的同時,他們同我們有許多的利益是一致的,台灣應該找出與其他國家共同的利益,形成共同的網絡。唯有將台灣放在一個政治、軍事的安全網絡裡,台灣經濟的擴張能力也才不會有後顧之憂了,所以所謂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可以分開來,在今日全球化時代是不存在的。如果經濟只歸經濟的話,現在的中東問題就不會那麼複雜了。


與社會對話,全民共同型塑政策


當前台灣是一個富裕的社會,人民也受了很完整的教育,我一直對台灣的人民很有信心,台灣人民有思考的能力,我們也希望在民進黨開始恢復元氣之後,也要開始我們與社會的對話,把這種對於全球化的挑戰的觀點與台灣人民共享,一起來面對並型塑全球化的策略,我們一直相信不是一個人,或是一個政黨在領導台灣,而是全民要參與,共同來型塑政策,這才是台灣的生存之道。


1.海島國家面臨全球化經濟的挑戰


2.台灣必須與國際交往,讓世界認識台灣


3.人民與政黨一同跳出侷限框架


4.中國消費市場缺乏信心,台灣向外擴張前須建立防衛機制


5.台灣參與國際舞台的戰略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