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經濟命脈外移中國,台灣重傷
1.台灣經濟兩大火車頭:晶圓與面板是台灣兩兆雙星之核心產業,是台灣的經濟命脈,其中半導體產業每年平均投資額為兩千億、面板則為兩千五百億,等於民間投資的三分之一都是由這兩個產業來帶動。
2.開放登陸,科學園區全空:晶圓面板產業均相當仰賴群聚效應,因此,一旦12吋晶圓與大尺寸面板鬆綁登陸,將會造成整個上、中、 下游產業連根拔起,竹科、中科、南科將全部搬空,此情況比起傳統產業個別出走要嚴重許多。
3.討好中國不顧台灣:綜觀世界各國,少有國家會將主力產業輸出到敵對國家,但馬政府卻為了向中國示好,完全不顧台灣利益,令人不禁懷疑其背後動機。
2.開放登陸,科學園區全空:晶圓面板產業均相當仰賴群聚效應,因此,一旦12吋晶圓與大尺寸面板鬆綁登陸,將會造成整個上、中、 下游產業連根拔起,竹科、中科、南科將全部搬空,此情況比起傳統產業個別出走要嚴重許多。
3.討好中國不顧台灣:綜觀世界各國,少有國家會將主力產業輸出到敵對國家,但馬政府卻為了向中國示好,完全不顧台灣利益,令人不禁懷疑其背後動機。
二、 面板晶圓西進,資金人才就業機會外流
1.資金人才拱手讓人:投資半導體或面板廠均需要相當龐大的資金與高科技人才,例如一座12吋晶圓廠投資金額約800~1000億台幣,並可提供1200~1500人的就業機會。若貿然西進,台灣資金將大量流向中國,而台灣的高科技人才也會被迫遠離家鄉成為台勞,衍生出更多的社會問題。
2.失業惡化,白領變藍領:由於半導體等相關產業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若整個產業被連根拔起,將有一大群勞動力被迫失業,且受害的不僅是藍領勞工,白領階級也可能會失去工作,若再遇上不景氣,情況恐怕將比這波金融海嘯更加嚴重,甚至面臨長期失業的危機。
三、 缺乏管制與配套,中國將可輕易獲得台灣技術
1.龍頭產業需負社會責任:2002年民進黨政府擬定「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運用國家資源,在技術引進、資金、土地、免稅優惠、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協助,半導體與面板等產業才能有今天的規模。因此,這兩大產業不應僅考慮自身發展,更應思考其應盡之社會責任,衡量其出走之不良影響。
2.竊取他國技術是中國強項:中國利用各種方式盜取他國商業機密與專業技術早已屢見不鮮,除了近期Google遭到駭客入侵外,中國政府更透過要求裝設「綠壩」或申請認證等行政手段竊取商業機密,導致德國高科技業揚言考慮退出中國。一旦開放赴中投資,中國同樣會利用各種方式獲取台灣技術。
3.技術外移,台灣優勢不再:既然半導體等產業能有今天是全民努力奮鬥的成果,更應審慎行事;若在缺乏配套與適當管制的情形下開放登陸,中國即可完全不需學習成本,立即與台灣技術無縫接軌,不但不公平,且台灣將喪失競爭優勢,無法與中國競爭。
2.竊取他國技術是中國強項:中國利用各種方式盜取他國商業機密與專業技術早已屢見不鮮,除了近期Google遭到駭客入侵外,中國政府更透過要求裝設「綠壩」或申請認證等行政手段竊取商業機密,導致德國高科技業揚言考慮退出中國。一旦開放赴中投資,中國同樣會利用各種方式獲取台灣技術。
3.技術外移,台灣優勢不再:既然半導體等產業能有今天是全民努力奮鬥的成果,更應審慎行事;若在缺乏配套與適當管制的情形下開放登陸,中國即可完全不需學習成本,立即與台灣技術無縫接軌,不但不公平,且台灣將喪失競爭優勢,無法與中國競爭。
4.草率開放,後患無窮:2002年開放八吋晶圓登陸時,民進黨政府先經過產官學政策辯論,並提出「總量管制、技術領先」的兩大原則後才有條件開放。若馬政府在尚未經過社會充分討論,提出相關配套,並確保台灣技術至少領先兩個世代且量產下即貿然開放,將帶來嚴重的後果。
四、 搶占中國市場,無須當地生產
1.靠近終端消費市場非成功要素:馬政府宣稱,需早日西進,才能掌握市場先機,但事實並非如此。2000年中芯剛成立時,台灣晶圓代工業亟力要求政府開放,但十年之後,中芯產能和台積電相當,績效卻相差一大截,而中芯營收只有台積電的九分之一,晶圓產出量也只有台積電的六分之一,可見半導體生產是否要靠近終端消費市場,並非營運成功要素。
2.在台灣或中國生產並無差別:IC設計公司才是晶圓代工的客戶與市場。台積電前十大客戶中,九成是美國無晶圓的IC設計公司,且IC晶片體積小,航空運輸成本較低又沒關稅,在台灣或在中國生產,其實並無太大差別。若現階段開放12吋廠登陸,無異是幫助中國取得技術與人才,並加速聚落形成,對台灣將形成極為不利的競爭局面。
五、 倉促登陸,恐賠了夫人又折兵
1.台灣缺乏自有品牌才需仰賴中國市場:馬政府宣稱,由於日、韓面板大廠積極投入中國新世代面板廠的投資,台灣面板業若不開放赴中,將會喪失在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的優勢;但癥結點並不在此,韓國面板因為自有電視品牌加持,因此具有強大競爭優勢,而台灣卻缺乏強大品牌,所以才必須仰賴中國市場。
2.替中國代工僅是一時之計:台灣面板廠商赴中,也僅能替中國品牌代工,而中國目前亦積極發展面板業,等到中國技術成熟之時,恐怕台灣廠商連代工機會都無。因此,面板登陸絕不能短視近利,若過於草率,只會被中國牽著走,不但搶不到市場,技術也拱手讓人。
四、 搶占中國市場,無須當地生產
1.靠近終端消費市場非成功要素:馬政府宣稱,需早日西進,才能掌握市場先機,但事實並非如此。2000年中芯剛成立時,台灣晶圓代工業亟力要求政府開放,但十年之後,中芯產能和台積電相當,績效卻相差一大截,而中芯營收只有台積電的九分之一,晶圓產出量也只有台積電的六分之一,可見半導體生產是否要靠近終端消費市場,並非營運成功要素。
2.在台灣或中國生產並無差別:IC設計公司才是晶圓代工的客戶與市場。台積電前十大客戶中,九成是美國無晶圓的IC設計公司,且IC晶片體積小,航空運輸成本較低又沒關稅,在台灣或在中國生產,其實並無太大差別。若現階段開放12吋廠登陸,無異是幫助中國取得技術與人才,並加速聚落形成,對台灣將形成極為不利的競爭局面。
五、 倉促登陸,恐賠了夫人又折兵
1.台灣缺乏自有品牌才需仰賴中國市場:馬政府宣稱,由於日、韓面板大廠積極投入中國新世代面板廠的投資,台灣面板業若不開放赴中,將會喪失在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的優勢;但癥結點並不在此,韓國面板因為自有電視品牌加持,因此具有強大競爭優勢,而台灣卻缺乏強大品牌,所以才必須仰賴中國市場。
2.替中國代工僅是一時之計:台灣面板廠商赴中,也僅能替中國品牌代工,而中國目前亦積極發展面板業,等到中國技術成熟之時,恐怕台灣廠商連代工機會都無。因此,面板登陸絕不能短視近利,若過於草率,只會被中國牽著走,不但搶不到市場,技術也拱手讓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